今天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,

文章重點:
1. 腸道箘為吃掉脂肪.
2. 腸道箘的確會影响大腦及人的情緒

研究結果讓科學家相信:積極控制生活在腸道中​​的細菌,就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情緒。實驗證實,某些腸道細菌株會增加小鼠的焦慮行為,至於在人類身上,也曾有臨床試驗發現,飲用含有乾酪乳桿菌的益生菌能夠幫助心情沮喪的人改善情緒


參考資料來源: http://pansci.tw/archives/67256
文章內容:

文/李覓農

明知道不應該,卻總是抗拒不了垃圾食物的誘惑,導致每一次節食計畫都以失敗告終?別太自責了,科學家發現,人們不能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,並不完全是因為意志力薄弱,有可能是體內的微生物群在作怪!

今年八月份的網路期刊《BioEssays》上,有一篇新的研究論文顯示,人體消化道中的微生物,也就是胃腸道菌群,可能會影響我們的飲食行為及我們對食物的選擇。不同的細菌,根據它們在人體消化道中佔據的定植位置與環境,各有不同的營養需求,有時候這些細菌的需求符合我們自己的飲食目標,有時候卻不是如此,某些細菌專愛吃脂肪,而有的細菌靠糖分生長茁壯。

科學家發現,微生物藉由改變連接消化道與大腦的迷走神經訊號,有能力操縱人的行為和情緒,也可以改變味覺受體,產生毒素,使人感覺不舒服;或是釋放化學獎勵,讓人們感覺良好,藉以操縱食欲,鼓勵人們選擇那些能讓特定細菌群茁壯成長的食物來大快朵頤。人的腸道與免疫系統、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相關聯,所以這些微生物信號可能影響我們的生理和行為反應。

幸好,這種人體與微生物之間的影響力是雙向的,人們吃進去的東西也可能左右腸道細菌的食物需求,例如日本人體內有專門消化海苔的細菌,因為海苔往往是日式飲食的一部分。因此,經由改變一個人的飲食,科學家也可以操縱他腸道中細菌的類型,只要刻意改變攝取的食物,在24小時之內,腸內微生物群便會產生可測量出來的變化。

了解微生物與人類行為是如何相互影響, 最後可能有助科學家了解如何幫助人們終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。研究人員表示,在解決肥胖和不健康飲食這兩個棘手的問題上,與其靠意志力來節食,改變體內微生物是一個相對較簡易的途徑,因為微生物很容易透過益生菌、抗生素、糞便移植,以及改變飲食結構等方式來操控。

這次的研究結果讓科學家相信:積極控制生活在腸道中​​的細菌,就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情緒。實驗證實,某些腸道細菌株會增加小鼠的焦慮行為,至於在人類身上,也曾有臨床試驗發現,飲用含有乾酪乳桿菌的益生菌能夠幫助心情沮喪的人改善情緒。然而關於微生物群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,目前的研究才剛剛開始觸及問題的表面,研究人員希望後續的研究有助於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,甚至包括某些胃腸道癌症,因為腫瘤和細菌群落的演變同樣互有關連。

參考資料:Joe Alcock, Carlo C. Maley and C. Athena Aktipis. 2014. 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?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. Bioessays. DOI: 10.1002/bies.20140007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e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